刘自立:北京(三首)

一、 城墙

我绕城而过,影子留下无城的恋情
而如今天坛上的耍辫人
依然把陀螺抽响,声撞坛墙,碎响而回
坛之光,挑起回忆
应对鬼树森森的王地
摄人心魄
梦,在猛醒时分还是滑润的
宛若历史循环中,夜初朦胧
让故人和人子相见
门镶,好大一个阔字
(但,这里的祭坛业已荒废
上溯到伏羲造字而众声喧哗)
围绕坛边的树木,都成先去之趣
他们蔓延北上
交叉南下而随河于意
东、西,出现了太阳去留的残迹,梦
勾连地平线
倔犟地抛向她自己

随后是城墙轰塌
红袖无家
而嫦娥诱党
香草,女人,崛起
然后断袖弯折
继而又河水干枯,沙滩上,红楼里
鬼影种种,一个叫数目的广场
方程式幻化烈色,铺垫其西方
红肉筵席,腐臭自此延伸,延伸
到并不很远的地方,那时
方向走失,所有的城墙倒塌
所有的护城河干枯
所有的方位感失灵
一方轨道,地上地下,穿越的
是不合均感的城片
环路箍起院落
旧书肆,鼻息巨厦
一如马雅克夫斯基

“一千五百行”,“向左”的叫嚣
向上,而不知道地气,人伦和祖胥(注1)
旗和旗,不再是历史的颜色
而且,中轴线,断断不续
蛇一半,毛一半,堵塞于星空和巷下
星星,绝对不可见
星星,象征的忏悔
被押宝成为一种新赌博
千年方正之市,今天死去,而且带走了
我绕城而过的尊严……
斜街上(注3),老楼前
老老龚,痴痴彳亍
他,画屏自毁
其儿
冲进
圆明园(注2)
……
那个过于完美的尊严,瓷瓶,玉玺,翘楚和质感
冰雪剔透……雪枯而去,而今,只留下雪
和血之残迹,只留下,不成方圆之故
天坛,古树,一两只猫
落单而滑稽地蛇隐无踪
昨天
它们还瞪着无星
悟空的眼睛,忘我
……

注1:《一千五百行》,马雅克夫斯基的长诗。
注2:传说龚自珍子率人随洋人席抢圆明园。
注3:清朝诗人龚自珍一度居住北京南城下斜街一带。

二、 往昔

那是七十年代
我高举几张唱片
把手伸出公共汽车的窗外
让未响的历史
还原在屋隅一角

我要把北京的美感
融入贝多芬
描摹街道和广场
革命和复辟之
结构和主题

高潮真的席卷残砖乱瓦
依墙而去
果真留下了
秩序依旧?

(那是一个幻想
维也纳般造型的
美若东、西
弱调的颤音

我,对比着
众多的罗马
于北京
独自回味
各种文史的边界……)

那是七十年代
年轻人横街而过
瞩目正在落潮的旗海
就像我们手托
一枚硬币
浮出红海洋
指向革命的反、正两面
(初读拿破仑——遥远的
近在咫尺的,暴动
和囚禁的年代?
集合于我们自己的
93年)

……小屋里没有煤烟
冰冷的感觉
延伸到
那个清朝学府的边缘
对街就是景山
(攀缘上升的逻辑
第一次种下了我们思索的
种子,那时的颓败之母
也似乎鲜亮光泽
——因为颓败乃是一种孕育?
——魏尔伦跟随着
马斯涅,树一般蔓延
遗世独立?)

还是七十年代
封闭的煤园
里面有人高头大马
乘骑而过
激烈的语序
转变了,变成谜语
东、西方接轨的闹剧
让其忘却了
毁皇弃城的机会(注)

那是七十年代
天还蓝,地愈寒
所有聆听古月者
似乐而动
似乎要在心中
构建京城
那一方规矩方圆

四方八落的庙宇
香烟聊聊
读经者,屋去人空
占卜的木锤
落于无间道
余念里,大音希声

那是七十年代
随着青年的远去
北京站呜咽着红轮
隔地而在的恋情
业度荒年北地
高梁红
青豆帐
流放
尚有归去来兮之感……

注:六十年代,北京政府有消灭故宫营造中央政府大厦的未实施计划。

三、自由

自由——是这样定义的
父亲弃世而去(注1)
为了他的未知的未来
自由——是这样定位的
我们转世而回
那个前世是什么?
是屈子问天
还是马远话半壁江山?
人远于山
影藏于海
自然就是自由乎?
还是人定胜天
自由——是个卷藏的世界?
读于苦寒,结构随着解构
浩劫于救?
我们在身心处
似乎看见自由
是这样问世
诞生和毁灭的?
自由,应该定位于不自由?
自由——很快示众而醒
群体与个人
遁于无形
浮雕
尚存于北京的复调
——毁灭与涅磐
她,在世纪末
最为世界关注
忘却
出卖
自由——在边界的
边界以外,一直延伸
他们不知道
所知
所道
业已袈裟在身
五灯会元
于其中心

是解构
这个建筑吗?
古老的北京
真的是
一缕轻烟,荡荡予飘乎?……
自由——很快就和那些不自由的人们
接轨了;他们来自古今中外
东西南北

传播智慧
于克里斯玛
这,神授之恩典乎?
而我们的神祗
何在?
自由——在我阅读北京的时候
回光向日,
开运推诚(注2)
奔赴各自所向
价值
何去何从?
阳光,月色,依然
自由——是我们祖先的遗产
和一度失约的信条
都盛放于约柜
那个看不见的
所在?

注1:这里所指笔者父亲文革落难;纪念之。
注2:此引西乡隆胜诗句,“纵不回光葵向日, 若无开运意推诚。”改制之。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