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侨报上看到这则新闻,有趣。

……………………………………

文化小炒引来热心听友 南大教授肯定张爱玲遗稿 查看评论(0)


据南京日报报道,近日传出消息,张爱玲的一部遗稿——《同学少年都不贱》中

文简体字版将于3月13日由天津出版社出版,引起了张迷们的极大兴趣。除了为

这样一部珍贵书稿得以重见天日欢欣鼓舞以外,也有不少人提出了质疑:时隔这

么多年,书稿原件已经丢失,只有复印件尚存,这部书稿是真的吗?昨天,南大

中文系余斌教授看过《同学少年都不贱》节选的内容和一些海外媒体的报道后肯

定地认为,这部书稿很可信。



首先,张爱玲在给夏志清的信中明确提到了这本书的存在。虽然一直没有看到书

稿,但是这本书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其次,本书的版权来自皇冠出版社。在海

外,皇冠出版社是出版张爱玲作品最为权威的一家。早在1968年,他们就出版过

张爱玲较完整的文集。作为一家与张爱玲有着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且有密切往

来的权威出版社,得到张爱玲的手稿并非难事。如果他们也作假,无疑是在砸自

己的招牌。而张爱玲书稿的版权在内地一直非常混乱,很多出版社都通过张爱玲

的亲戚等各种渠道,得到所谓版权。另外,新加坡《联合报》报道《同学少年都

不贱》一书出版这一消息的记者苏伟贞和张爱玲有过私交。一次,一位张爱玲的

疯狂追随者打听到她的住处后,住到了她的隔壁。由于打听不到张爱玲的行踪,

他便开始翻拣张家的垃圾。随后写出一篇“垃圾稿”寄到当时任《时报》副刊编

辑的苏伟贞手里。苏伟贞看后非常生气,把稿件寄给了张爱玲。作为张爱玲的晚

辈,苏伟贞对这次“张迷”过激行为的恰当处理让两人建立起很好的关系。



从《同学少年都不贱》书稿的文风来看,也可以肯定出自张爱玲的手笔。文章的

句式、笔调、题材,甚至是对外国姓名的翻译,一如张式风格。世上模仿张爱玲

文风的人很多,但要所有细节都能符合张式文风,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人对《同学少年都不贱》手稿遗失说法抱憾,其实遗失手稿对于张爱玲来说已

经不是第一次,她就是一个很马虎的人。当年翻译《海上花》时,她存下了中文

稿,却把英文译稿给弄丢了。另有人质疑说为何书会到现在才出版,那也是可以

理解的。一是张爱玲本人可能不太愿意出版自己的书,而皇冠和张爱玲合作了这

么多年,顾及到作者本人意愿,这也是应该的。现在作者已经去世,又恰逢皇冠

50周年大庆,出版这本书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次《同学少年都不贱》如能问世,那将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张爱玲

在上世纪70年代,尝试过以英文写作,希望能在美国闯出新的天空,但以失败告

终。70年代后,大家都以为张爱玲不写小说了,只是译译《海上花》、考证《红

楼梦》,写点散文,最多只是改编一些以前写过的小说,比如《五四逸事》。但

从她给夏志清的信中我们又得知,她一直笔耕不辍。当她再难写出若有神助的完

美之作时,她期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永远沉默下去。“我已打消此意(指发行《同

学少年都不贱》一书单行本),我想我是爱看人生,而对文艺往往过苛。”她在

给夏志清的信中写到。然而往往学者、读者的心愿和作者的意向是有矛盾的。今

天“张迷”们对《同学少年都不贱》的期待、崇拜甚至是质疑,都成为对张爱玲

神话的延续。余斌教授说:“《同学少年都不贱》将成为研究者对张爱玲创作历

程演变,她创作风格定格研究的最好标本。我们希望另外一本同时期的《小团

圆》,一本七八万字的自传性小说也能够尽快问世,里面涉及到了张爱玲和胡兰

成的感情纠葛。张爱玲写小说基本还是靠记忆,这些书对研究张爱玲本人会有相

当的价值。”



张爱玲的大量小说灵感完全停留在民国时代,而她在美国的生活完全处于一种

“与世隔绝”的状态。尽管《同学少年都不贱》一书的艺术水平,让人怀疑与张

爱玲从前处于创作高潮期的作品相比能有何突破。但她如何描写70年代图景下的

主人公、如何加入美国生活风情,则是张爱玲销售创作题材的新突破。文中张爱

玲大量的自传性描述,也将成为这本书最值得期待的亮点。文化先锋网

(www.whxf.net)